兰州大学举办第六届全国高校自然地理学骨干教师研修班
7月17日至28日,由兰州大学、教育部地理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兰州大学冰川与沙漠研究中心承办,中国科学探险协会沙漠科考专业委员会、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筹)教育工作委员会协办的“第六届全国高校自然地理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后简称研修班)在兰州大学举行开班式。来自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19所高校、8所中学的40余位教师参加了开幕式和本届研修班。研修班开班式由李卓仑教授主持,资源环境学院党委书记石兆俊致欢迎辞。
(资料图片)
第六届研修班在图书馆合影
本届研修班共分三个模块。在学科进展报告与专题讲座模块,来自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牟翠翠、耿豪鹏、李卓仑3位青年教授,分别作了题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变化及碳反馈效应”、“祁连山的地貌演化与数值模拟”、 “阿拉善沙漠全新世环境演变”的学术讲演。
牟翠翠教授做学术报告
兰州大学冰川与沙漠研究中心主任王乃昂教授,以“巴丹吉林沙漠地理图说”、“喇家遗址与史前群发性灾害”为题,介绍了本届研修班野外重点考察的科学问题及其研究进展。他希望研修班各位老师以地理学的空间思维分析相关学术观点的合理性,从自然灾害的群发性和链发性解读喇家灾难遗址的复合成因,并从地球系统科学视域探讨、理解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湖泊群耦合系统的共存机制。张建明教授根据野外考察路线和日程安排,讲解了本届研修班主要考察点的背景资料和研修内容,并强调了野外考察安全注意事项。
王乃昂教授做专题讲座
第二模块是野外考察研习。从7月18日至7月26日,研修班途经黄土高原、青藏高原、河西走廊和阿拉善高原等重要地理单元,跨越东部季风、青藏高寒和西北干旱三大自然区,行程逾2500公里,重点对冰川遗迹野外识别标准、喇家灾难遗址成因、现代冰川与多年冻土退化、红层地貌分类和命名、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湖泊群耦合机制、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与考察。结合各自单位实习教学和本次野外考察,王斌副教授等十位教师分别代表各组进行了总结发言,刘小茜副教授等多位教师做了即席发言。
第六届研修班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合影
第三模块是特邀报告与教学经验交流。研修班邀请教育部地理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东师范大学郑祥民教授做了“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实习”的专题报告,李春旺等七位教师分享了各自的教学实践经验,李卓仑教授代表承办单位进行了会议总结。资源环境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管清玉教授、张建明教授分别主持了27日下午的特邀报告和教学经验交流。
郑祥民教授做特邀报告
据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兰州大学的大力支持下,自2005年以来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冰川与沙漠研究中心先后成功举办了五届全国高校自然地理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原名“培训班”),收到了良好的教研效果和社会反响。本届研修班同样达到了举办目的、收到极好的效果,多位教师表达了对持续举办研修班的期许。
李卓仑教授进行研修班会议总结
内容来源 |兰州大学新闻网
编辑 | 李晓婕
责任编辑 | 彭倩
原文链接 |兰州大学举办第六届全国高校自然地理学骨干教师研修班
标签:
相关文章
srt_thumb_provider_x86.dll丢失如何一键修复
srt_thumb_provider_x86 dll可能是一个Windows系统文件,用于Windows操